田俊峰1,吴兴元2,侯晓明2,蒋基安3,洪国军3
(1.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,北京100088;2.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,上海200120;3.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
计研究院有限公司,上海200120)
“十五”初年,据当时世界疏浚公司联合会
(IADC) 估计[1],中国疏浚产能位居世界第5位,分
散在交通、水利、海军3大国有系统,极少量在民
营企业,年疏浚量与美国相当,约3亿m3。但是,
在技术与装备的自给能力方面,情况不容乐观。
当时国内仅能自己设计建造4 500 m3以下的自动化
程度很低的小型耙吸挖泥船,中型耙吸和绞吸挖
泥船基本依赖进口,价格昂贵且受制于人。对于
耙吸和绞吸两种主力疏浚船舶,没有一艘舱容超
过6 000 m3的耙吸船,也没有一艘公称生产率超过
2 500 m3/h的绞吸船。关键疏浚设备不能自己设计
制造,维修改造艰难,船舶设备严重老化,70%
以上是超期服役的老旧船舶。
“十五”期间,我国上马了。。。。。